2歲小孩愛打人

兩歲小孩愛打人?不同年齡的小孩,打人意義大不同

當孩子三不五時突然揮拳打向你,或是在遊戲場上打了其他小朋友,媽咪們是否感到無助又尷尬?是否該教的都教了,該制止也做了,就是不見起色?媽咪放心,你不孤單,孩子打人的確是讓許多父母頭痛的常見行為。事實上,不同年齡的孩子對於「打人」這個動作有著不同的理解。這並非單純是暴力的表現,也不不一定出自於惡意。「打人」往往是孩子在探索自己情緒和世界的一種方式。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常見卻容易被誤解的行為,並學習如何有效支持與引導孩子,幫助他們學會以更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吧!

不同年齡的孩子,打人意義大不同

「打人」這個行為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其實是人類天生具備的防禦舉動,用來保護自己以確保生存。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,對「打人」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。苦惱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從小朋友的年齡著手,分析他們打人的原因,更能採取有效的方法來引導,逐漸教育小朋友戒除打人的習慣!

l   1至2歲小小童

1-2歲寶寶愛打人

1、2歲的小小孩,因為語言發展尚未成熟,無法拿捏身體的協調性,社會化也較不足,與外界的互動還不夠,尚處於「自我中心」發展階段,凡事以自己的角度看世界。在情緒上來的時候、希望獲得注意力的時候、尋求協助或保護自己地盤和玩具的時候,會找不到恰當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沒有具體解決事情方法,而本能的以僅有的「動手打人」工具來達成目標,發洩不滿情緒或壓力以外,也藉由此方法獲得關注與獲取物品,或甚至只是開心、好玩的一個表現。

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階段,所以不是兩歲小孩愛打人,而是小小童因為認知能力有限,本意上並非真的要故意攻擊人,只是拿捏力道的能力還不佳,導致父母看起來像是在使用暴力打人。

若小童打人後成功獲取了其權力,例如吸引了父母的注意力、成功獲得想要的玩具或打退了敵人,即便是喝斥他、處罰他,會讓孩子建立錯誤的因果連結,發現原來只要打人就可以達成目的,並持續重複試驗、探索,進而養成習慣。

這個階段對小小童「講道理」是比較無效的作法,時常看到爸爸媽媽對著打人的孩子說「不可以」,並伴隨各種道理,企圖讓小童認知打人是個不好的行為,但小童其實不太能理解。建議爸爸媽咪可以在孩子情緒平穩下來之後,假扮為孩子的玩伴,從遊戲中模擬與其他小朋友的互動,觀察與辨別孩子的想法和情緒,並適時作為旁白翻譯出孩子心裡的獨白,或者也可以利用情緒卡或繪本中的情境輔助,與孩子確認是否為其當下的想法與情緒,藉由這樣的方式「找出孩子打人行為背後真正的意涵」

後續再引導孩子正確的動作或互動,以取代打人,彌補語言表達上的不良。例如其他小朋友如果想要搶你的玩具,你可以以怎樣的方式讓他知道你不想要分享;遇到挫折時可以怎樣表達讓大人了解你;或是以拉拉衣袖的方式取代打人,這樣媽咪就會注意到你在叫我囉。記得與小童約定了「替代動作」後,父母以及周遭的照顧者一定要溝通好,每次必達成約定,譬如立刻放下手邊的所有事情專心傾聽孩子,經過幾次練習,孩子就能理解並學習到正確的對待方式。也記得給予孩子正向的讚美,讓小童愛上並重複做出對的行為!另外,如果這階段的孩子打人很常是為了要獲取大人的注意力,或許我們可以反思,是否因為工作或家務忙碌,而經常性地忽略了小童「被關注的需求」呢?

l   3至4歲幼兒

3-4歲小孩愛打人

3、4歲的幼兒,口語表達能力將大幅提升,比較能夠找到詞彙來反映自己的想法和情緒,因此身體上的攻擊行為有會逐漸減少。但由於此階段還在發展自我,且持續發展出了更細緻的情緒,使得此時期孩子容易有情緒或肢體衝動,進而「愛打人」。

此時期的打人已經是有意圖的了,因為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,而以打人這種最快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,尤其是在情急的狀態下更是如此。建議爸爸媽咪們,因為此時期孩子的理解力已經比較成熟,可以簡單的告誡孩子「打人是不對的」,並輔助繪本等方式解釋打人為什麼不對,會有怎樣的後果,最後教導幼童替代方案,引導幼兒學習更好的解決方法能取代打人。

藉由反覆的練習,以及正向的鼓勵,讓孩子深刻學會並記住如何以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。爸爸媽媽請耐心的陪孩子度過這段「過渡期」,不要氣餒,當孩子掌握要領之後,會逐漸領悟並改善進化的!

l   5至6歲學齡前兒童

5歲小孩愛打人

5、6歲的孩子,在爸爸媽媽的引導下,已經清楚打人是不對的行為,且透過團體生活經驗,學習到了如何與人相處。但這個年紀的孩子比較缺乏自制力,雖已可以嘗試控制情緒,卻常因被激怒而失控,失控後很容易回歸本能,希望以打人的方式刻意讓對方受到教訓,並合理化自己的打人行為。此外,這個階段的孩子言語表達能力已經發展成熟,除了行為上的攻擊以外,還可能出現「言語上的攻擊」,刻意希望對方難過

建議爸爸媽咪在這個階段可以教導孩子「冷靜,想一下後果」,以及「可以怎麼做會更好」。除了在事後和冷靜下來的孩子討論檢討以外,也可以利用以前發生過的事件、假設生活上的狀況或是繪本當作題材,與孩子練習預想不同做法的後果。例如,如果是這樣做,可能會怎樣,而如果是那樣做,又會怎麼樣。是不是採取怎樣的做法比較聰明呢?透過練習,讓孩子理解冷靜思考、搜尋最佳對策的重要性。最重要的是,一再提醒孩子「不管發生什麼事,動手打人就是不對!」

孩子動手打人,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?

小孩愛打人,爸媽可以怎麼做

一、凡事先冷靜

當孩子情緒失控甚至揮手打人時,建議先請孩子至冷靜區「充電」,這不僅有助於穩定孩子的情緒,也讓父母有冷靜的機會。也可以直接告訴孩子「我不能接受你這樣失控,會讓我很難過、很生氣」,讓孩子了解爸媽的感受。記住,在小童情緒高漲時,使用較負面的話語教養,是無法達成教育的目的的。

二、傾聽孩子的感受,了解背後的原因

孩子會打人,背後一定有原因,爸爸媽媽不要自己假設行為的原因,傾聽並分析小童打人的原因,針對問題進行後續引導,才能達成效果。例如,如果哥哥打妹妹,爸爸媽媽問都不問就直接打罵哥哥,會讓哥哥覺得「為什麼妹妹搶我的玩具,爸爸媽媽卻打我」,情緒會更加不滿,更難戒掉打人的行為。

小小童因為發展尚未成熟,無法自行表達負向情緒時,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孩子反映他的感受,例如「我知道你不想要他拿走玩具,所以才打他,對嗎?」對於較大的孩子,則可以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例如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所以才打他,對嗎?」。想辦法聽到孩子心聲或委屈,讓他感覺到被同理,也可以藉此機會引導孩子學會分辨不同的情緒樣貌。

三、透過故事或繪本引導孩子

繪本

在小童開始發展語言時,可以透過日常的經驗故事和繪本,從小建立「打人是不對的」的觀念。透過故事中的人物,建立好動作與壞動作的區別,學習別人的好規矩和好方法。比起直接批判孩子的壞動作,借助故事中的人物來進行討論,能夠提升孩子的接受度。用故事告訴他什麼行為是好的,引導孩子分辨是非。

四、學習如何抒發情緒與控制衝動

可以告訴孩子「沒有人(包括大人)一輩子都不會生氣」,但是成熟的人會學會用說的方式表達,而不會用打的。鼓勵孩子,感到生氣的時候來父母親身邊「訴說」,當他訴苦時,爸爸媽媽請專心聆聽,給予同理的眼神。如此反覆練習,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描述他無法精細表達的情緒,還能一同探索抒發壞情緒的好方法。例如,小小童語言發展較不成熟,還是需要大聲喊叫或摔娃娃等來宣洩情緒,那就做吧,這都是正常的,只要不要打人、不傷害自己,到發洩區怒吼一下是沒關係的。

此外,平時可陪伴孩子練習「等待動作」,不僅有助於培養小童耐心,也能幫助孩子們控制衝動。例如,在家裡練習舉手發問,要等到大人點名後才發言,或者練習倒數幾秒後才能發問,或甚至可以透過123木頭人、紅綠燈等遊戲,都可以訓練孩子不衝動,不會遇到困難就想要動手打人。

五、不吝嗇給予大力稱讚

當孩子改用更好的方法取代打人時,請爸爸媽咪給予大力的稱讚或建立獎勵制度,正向加強孩子保持好行為的效果。例如,給小童一個大大的擁抱、給予好寶寶貼紙、或是集點換取額外的公園玩耍時間等。隨時為孩子加油打氣,相信他們的表現會越來越好的!很多家長常有迷思,認為壞行為是需要處罰,而好行為則是應該的,卻忽略了孩子為改善而做的努力。

六、建立規矩,當下處置,既往不咎

關於打人這個壞行為,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透過「明訂家規」來禁止,與孩子共同討論制定相應的處罰措施,並徹底執行,不偏頗,也需留意同住家人的教養態度保持一致。例如,打人需要到冷靜區檢討,並且少掉一次買玩具的機會。如此有助於讓孩子認知到,壞行為是需要承擔後果的。

而上述提到妹妹搶哥哥玩具,哥哥打人的行為,建議可以這麼做:首先,哥哥打人就是不對,需先隔離並釐清原因,同理他妹妹搶玩具是個不對的行為,會另外處罰妹妹,但是哥哥做了打人這個不被允許的壞行為,還是得接受處罰,並教導孩子,下次面對這樣的難題時,應該怎樣解決會更好。

當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,爸爸媽媽應該立刻當下制止並處理,確保孩子清楚了解這個壞行為是不被允許的。可以先將孩子帶離現場,緩和情緒,再試著溝通,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與孩子的感受,並於當下進行處罰,如此可幫助孩子清楚理解打人與處罰之間的因果關聯。爸爸媽媽可以在處罰過後詢問孩子「你知不知道剛剛為什麼被處罰呢?」引導孩子回憶並理出因果。最後記得要給予孩子一個擁抱,告訴他爸爸媽媽依然愛他,並請記得既往不咎,別一再提及這次的小犯錯,讓孩子能夠向前看,學會從過錯中成長!

七、建立預防的方法

爸爸媽媽不要等到孩子已經打人了才啟動冷靜與檢討溝通的流程。可以透過觀察,來預防這種情況。例如,注意到孩子是否玩到累了、餓了而開始變得不理智或難溝通,在演變到打其他小朋友以前,爸媽可以早一步結束遊戲,拎孩子吃飽睡飽。同時,爸爸媽咪們也可以觀察孩子的玩伴,如果其中就是有個小霸王,到處搶其他孩子的玩具或甚至動手打人,那就遠離他吧,不要把孩子放到一個會激怒他想打人的環境中。

八、留意生活中不好的影響

父母親或其他同住長輩也需要留意自己的行為,避免無意中示範了打人的行為,或者不經意地以輕打孩子作為威嚇的工具。這些行為都可能讓孩子自然而然地錯誤學習到打人是可以的。除此之外,隨著媒體的發達,爸爸媽媽也應當過濾孩子觀看的內容,確保孩子們不會從卡通或其他媒體中學到打鬥行為。這些不良行為很容易被孩子們模仿並應用在他們的日常互動中喔!

面對愛打人的小童,父母千萬「不要」這麼做

一、以暴制暴、威脅恫嚇

有些父母習慣在處理孩子的打人行為時,採用「以暴制暴」的方式,認為讓孩子感受到被打的痛,就可以讓他同理被打的人的心情,進而減少打人的行為。或者很常聽到「如果你再不改善,我就會揍你!」這類的威脅字眼,希望能喝斥孩子停止壞行為。然而,研究指出,父母的這類打手心、打屁屁、輕拍手臂的「體罰教育」,或是語言上的喝斥行為,都可能讓孩子理解成打人是可以的,並模仿此行為,進而成為學校中的霸凌者。

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嚴肅且冷靜的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,以冷靜區隔離的方式取代打罵教育或是冷處理。在冷靜之後,傾聽小童的心聲,一同檢討打人的原因,不讓孩子的需求沒得到滿足,避免讓他們在情感上感到被父母拋棄。切記,處罰不是重點,重點是教導孩子,讓孩子明瞭!

二、情緒失控

爸爸情緒失控

世界上沒有人的情緒可以永遠保持平穩,在孩子打人的當下,爸爸媽媽想必是又急又氣。然而,過度高漲的情緒是沒有辦法理性處理和善後的。因此,請記得在情緒激動時轉身深呼吸,讓自己情緒穩定下來,再冷靜地與孩子溝通。

如果情緒真的波濤洶湧難以控制,建議將處理權交給另一半或其他能保持冷靜的教養者,畢竟,我們教導孩子的第一步就是「要冷靜」啊!

三、罵給別人看

當孩子在遊戲場上打了陌生的孩子,父母往往會情急之下就壓著孩子去跟對方父母道歉,甚至當著對方的面刻意責罵自己的孩子。其實這是很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,孩子會誤以為父母不再愛他了,特別是對非常愛面子的孩子來說,這種處理方式還可能讓孩子變得更固執、更不願認錯,甚至使孩子崩潰,轉而將強烈的情緒封閉於內心,傷害自己。

建議爸爸媽媽們不要當下強制拖著孩子去道歉,可以在隔離冷靜後,再帶著孩子向對方道歉。道歉時,除了說「對不起」以外,也應該具體將過錯內容說出,例如「我剛剛為了不想把玩具讓給你所以打了你,我知道打人是不對的,下次不會再犯了,對不起。」如此讓孩子真心誠意的道歉,也明白道歉的真正含義。

四、過度愛的教育,對孩子的打人妥協

有些實行「愛的教育」的爸爸媽媽可能認為,孩子打大人也不痛,或者反正孩子還小不懂,長大後自然會改善,因此不進行任何矯正或引導。雖然大多數的打人行為只是孩子在發展階段中的過渡現象,會隨著成長逐漸減少;然而,在完全放任的教育下,多數孩子的打人行為可能長期存在,甚至變得更加嚴重,形成打人的壞習慣。到了發現情況不可收拾時再教育,孩子反而會感到疑惑,認為小時候可以這樣,為什麼現在不行呢?

17mama 小叮嚀

要避免孩子養成使用暴力的習慣,適當的教養方式是非常重要的!縱容的態度容易養出小霸王,而過於權威式的嚴厲教養方式,包括體罰,則可能讓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。提醒爸爸媽媽們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速度,在年齡各階段的進展不盡相同,建議可以多與孩子互動溝通,嘗試解讀孩子的想法,耐心洞察孩子獨特的心理需求,並根據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採取適當的引導和教導。告訴孩子,沒有什麼是不能一起解決的,爸爸媽媽會在身邊支持他!

如果孩子正介於兩個發展階段之間,也可以採取彈性策略,同時考慮兩階段的方法。記住,沒有一種方法是一勞永逸,也沒有做了一次就會立刻造成很大傷害的方法,爸爸媽咪們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。重要的是逐步尋找適合孩子的方法,一步一步引導他戒除打人這個壞動作吧!

參考資料

更多文章

分享: